〈親子關係〉你們都有孝心,但你們各有事業,爸爸可以體諒你們因忙碌,少有時間來陪我……
文/ 少過 收錄在《不老族隨筆》
香港有個社會新聞,某企業家過世後,財產依法分配給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,但當律師示出一張遺囑,遺囑上指明信託儲存的300萬元是贈送給Rose的,兒女們一看,大吃一驚,Rose是照顧企業家的菲傭,為什麼送這麼大的禮給菲傭?而且父親生前不曾提過,質問律師這張遺囑的真假?
律師再出示一張企業家生前寫給子女的信,信上說「……你們都有孝心,但你們各有事業,爸爸可以體諒你們因忙碌,少有時間來陪我。這幾年,身體狀況一年不如一年,生活起居沒法自理,幸好有Rose,她在菲律賓是合格護士,懂得居家護理,做人也熱心,她變成我的手和腳,協助我渡過病中不舒服的每一天,她的陪伴深深的溫暖了我。我知道,你們可能會懷疑,但請相信律師出示的遺囑,這份贈與是我衷心感謝Rose的一份心意。」
報導說,兩子一女,商量後,接受父親的安排,同意把300萬元贈送給Rose。
這是很難得的案例,諸多創業有成的企業家,過世後,子女為爭奪遺產而翻臉,甚至告上法庭的,時有所聞。這位企業家,想必生前家教很好,也做了周全的遺產規劃,才能平順的把事業移交給下一代。
近年來,台灣有不少家庭把孩子送到美國念初中,年紀小,媽媽只好隨行陪讀,留爸爸在台灣打拼賺錢,供給美國另一個家的開銷。
父母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美國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受教育,學得一技之長,出社會後,有較佳的謀生能力。
在美國受教育,英語自然流利,在國際村的概念下,英語好是求職的入門票。至於是否能取得較佳的謀生能力,下半輩子得以過比較高水平的生活,則因人而異,父母只能期望。
鄰居江內科診所院長江醫師,就是個例子。當年他把兩個兒子送到加州念初中,妻子只好隨行,照顧孩子,留他在台灣繼續執業,供給他們母子在美國的生活費用和學費。
江醫師說:「這麼多年來,分隔兩地,雖然一年他們會回來一兩趟,但相處的時間短,家人的關係有些生疏了。」
我問:「孩子都大了,太太還會留在美國嗎?」
「這問題談了幾次,都沒有結論。我太太有鼻子過敏的問題,台灣的氣候不適合她,她反而要我結束診所搬去美國住,這不適合我,我的朋友,生活圈都在台灣,而且留在台灣我還能繼續看診,要是到了美國,我會整天無所事事。我會設法解決她鼻子過敏的問題,說服她搬回台灣。」
我說:「是啊,你們夫妻為了孩子辛苦了那麼多年。」
他沉吟一下,搖了搖頭說:「當年我們只注重學校的知識教育,而忽略了親情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。還好的是,有媽媽陪着,孩子沒有學壞。老大今年大學畢業,成績平平,不知道畢業後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。兩個兒子表示,朋友同學都在美國,他們將定居美國。聽到他們的想法,我和太太都有點失落感。我太太問我,當年我們把孩子送到美國,是值得的嗎?我看著慢慢變老的太太,說不出話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