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,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數約為330萬,突破14%,正式邁入「高齡社會」。其中約有55萬人是需要長期照護,以戶口普查資料推估,至2026年會增加至77萬人,平均病程為9.9年。國人平均壽命為81歲,也就是說,有些人70歲左右就開始需要別人的照顧。
沒有尊嚴品質的個人生活
想像如果失能或失智了,可能需要別人幫忙買東西、幫忙洗澡、幫忙去銀行、幫忙換尿布,找不到回家的路、忘記兒女的名字……過著八到十年無法自理,更稱不上有尊嚴品質生活,你覺得長不長?
家人沉重的負擔
平均每個照顧者每天要花13.6小時照顧。平均影響了231萬個家庭,也有將近13萬人需要離職,專心照顧生病的家人。把自己照顧好,健康是送給自己與家人最好的禮物。
龐大的社會成本
專家評估每位失能或失智者的一年社會成本約為100至300萬元,其近10年的病程所花費的社會成本每人為1000至3000萬元;伴隨著少子化與勞動人口減少,將造成龐大的社會負擔。
翻轉從思維開始
大家覺得老了就一定會生病嗎?我們是不是能夠一起努力,來縮小10年的不健康年數、縮減需要長期照護的失能失智人數!
世界衛生組織、美國癌症研究院、日本厚生勞動省及臺灣國健署,都說50%-75%的慢性病是來自於生活型態不良,而且是長期累積的生活形態不良所引起的。而生活型態是自己可以決定的,那我們是不是就有機會能掌握這50%-75%的罹病率了呢?
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年重新定義健康老化,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生活功能是否健全?我能否自己吃飯、洗澡、出門、上廁所等。換句話說,傳統上我們習慣關注我有幾個病、健康檢查有幾個紅字,這些思維可能都要翻轉了,臺灣目前有八成的高齡者至少有一項慢性病,但只要我的功能能夠運作,能夠跟慢性病和平共處,我的生活一樣可以很精彩,這就是健康老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