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社會效益債券」──幫政府省預算、幫團體掙經費、幫長者找服務
整理撰寫/ 鐘惠如
日本現今近1億3千萬人口中,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3,300萬人,老化人口佔26%,為世界之冠。儘管日本政府很早就投入資金,致力於前端促進長者健康、預防失能,但龐大的支出仍使財政不堪負荷,於是在2015年決定效法英美等國家,成為繼韓國之後,第二個引進「社會效益債券」(Social Impact Bond)制度的亞洲國家。
什麼是「社會效益債券」(簡稱SIB)?
簡單地說,這是一種由政府和民間合作、用來解決公衛等各種社會問題的創新投資機制。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,發行「社會效益債券」向民間進行募資,提供資金給非營利組織等團體,執行某項改善社會問題的服務計畫,經過一定的時間後,再由獨立的評鑑機構評估效益,若執行成效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,就由政府支付約定好的報酬給出資者,若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改善目標,政府便無須給付報酬。
傳統上改善社會問題的計畫通常由政府公部門推動,但服務常淪為單年度計畫,且政府一旦財務緊縮,先犧牲的便是社會公共服務,而SIB這樣的機制可鼓勵民間企業投資社會公共服務,同時也將風險從政府轉移到投資者身上,政府只需支付報酬給成功的方案,無需負擔失敗的風險,因而可多方嘗試各項創新的預防服務,不用擔心會因成效不彰白費政府預算。如此一來,不僅為政府節省經費,讓投資者有機會參與改善社會問題,也能讓非營利組織嘗試更創新的行動方案,使民眾能獲得需要的服務,一舉數得,不只是雙贏,更是政府、投資者、服務提供者、服務接受者各方皆贏。
■ 現行制度的問題
■ SIB模式吸引人之處
SIB最早於2010年出現在英國,用於防範犯罪,之後從2012年開始,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等9個國家陸續跟進,將這個創新模式應用於糖尿病防治計畫等公衛服務及其他社會問題,儘管是極不熟悉的新概念,各國仍嘗試研究實施,2015年開始日本也加入此行列。
日本模擬試算引進SIB後,光是在幫助勞工就業、介護預防、兒童福利保障等方面,就可望合計減少6,000億日圓以上的政府支出。2011年75歲以上長者的醫療費用約13兆3億日圓,佔全體醫療費用的34.5%,若將SIB應用於介護預防活動方面的話,將可大幅減少醫療費用與保險支出,以預防失智服務為例進行試算,可減少公部門支出1,700億日圓。
於是,先在地方上小規模進行預防失智的SIB示範計畫,以「學習療法」和「腦健康教室」幫助長者維持或提升大腦機能,由慶應大學的研究機構協助調查,目標於2016年把這類預防失智課程的成效,換算成具體金額,製作成方針,完成日本版的SIB指導原則與執行模式後,預計2017年正式開始此機制,未來再慢慢擴大到各方面的介護預防議題及其他社會議題。
2016年第一天,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的聲明中就明白提出,少子高齡化是日本最大的挑戰。老化速度更快的台灣,跟日本同樣有著少子高齡化、財政赤字擴大等課題,卻似乎沒有足夠的準備。國家雖推出十年長照計畫,也在2015年產出高齡社會白皮書規劃報告,但隨著人口少子高齡化,政府稅收也會逐年減少,缺乏資源,屆時要落實政策恐怕力有未逮。
既然財政上無法完全仰賴公部門,我們就需要一些創新的做法,不妨參考學習英美日等國,試著研究如何推行SIB制度,讓民間企業善盡社會責任,將資金投入前端預防,讓更多團體可以加入,為長者的健康貢獻力量,一起從「3+1」—飲食、運動、習慣與人際等四大面向幫助長者提升「自癒力」,長者可獨立自主地生活,也幫政府和社會減輕了財政負擔。只要能建立完整的評鑑制度,並善盡監督的責任,SIB或許不失為一個好方法。
資料來源:日本NHK新聞、Social Impact Bond Japan、Kumon学習療法センター、日本厚生勞動省、英國Social Finance、美國CD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