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觀點 / 名家觀點

【堅叔瞭望台】多拿藥多做檢查 只是安慰劑

文/ 黃勝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
出處/ 時報周刊第1848期
 
 
今年七十多歲的李奶奶長年咳嗽,一直找不出病因,從高雄到台北,看遍各大醫院胸腔內科,做了一堆檢查,最後診斷為「肺纖維化」,須長期追蹤。
 
之後,李老奶奶每半年上台北兒子家住幾天,順便到某醫學中心追蹤檢查。第一次回診,李奶奶想問醫師一些問題,醫師卻開了一堆檢查,李奶奶還有問題沒問,醫師就叫李奶奶半年後再來看。李奶奶想起鄉下親切的張醫師,總是細心地聽完她的問題。半年後,李奶奶的兒子陪她到醫院看診,發現這位醫師真的很有病人緣,診間外面滿滿都是等著看診的病人;每位從診間出來的病人手上都拿著一張檢查單,不是做抽血檢查,就是做電腦斷層(CT),不然就是做心臟超音波檢查。這一次看診的時間更短了,李奶奶正想開口問醫師,醫師說去做檢查,連在一旁的兒子也插不上話,下一位病人已在後面等待。
 
李奶奶和之前一樣領了一堆藥,嘀咕著說吃藥和吃米一樣,症狀也都差不多,每次來都抽血,連心臟超音波都做了,想問醫師又不理。李奶奶跟兒子說,好想回高雄給熟識的張醫師看診。
 
多數病患及家屬以為,到醫院看病,藥開愈多、檢查做愈多的醫師愈厲害。事實上,很多疾病都是自己好的,醫師並沒有這麼「神」。以感冒為例,絕大多數的感冒不用吃藥就會自然痊癒,只有少部分的感冒會有嚴重的併發症,需要接受治療。
 
為什麼現在的醫師喜歡開藥、做檢查,理由很簡單,一方面屬防衛性醫療,一方面也可獲利。其實,在沒有檢查儀器的年代,老醫師看診只用聽診器及觸摸就可以找出病兆,根本不需要做一堆儀器檢查。用藥也是,老醫師用藥都很精簡,現在醫師為了省麻煩,藥愈開愈多。
 
坦白說,病人如果不改變生活習慣,吃再多藥也沒用。健保實施之後,民眾就醫很方便,可是許多社區醫院卻無法生存。多數民眾不信任基層醫療,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,以現在醫療給付方式,「論量計酬」,每家醫院都有生存危機意識,業績多寡決定醫院盈虧及醫師薪水,也間接影響醫師在用藥、檢查、手術等醫療行為。
 
民眾也認為,繳了健保費,多拿藥、多做檢查,才划算。事實上,許多藥物和檢查都是不必要的。其實,醫師的責任不是只有在看病,應該像守護神,照顧民眾健康,預防生病。現在台灣有幾家醫院接受健保局委託「論人計酬」的試辦計畫,主要目的是建構家庭醫師制,讓醫師擔任健康守門員的角色,照顧民眾健康。
 
其實,不論醫療進步到什麼程度,醫師的責任都不會變。醫師不是只有「看病」,為解決民眾病痛,治療只是最後一道防線。多數時候,醫師應扮演守護神的角色,教育民眾,改變生活習慣、飲食,營造健康生活,讓民眾不生病,才是王道。
<< 上一則 回列表頁面 下一則 >>

其他您可能喜歡的文章

NEWS LETTER

揚生風箏報

加入揚生健康電子報,我們將不定時提供您關於健康活動的相關報導,讓您的健康 UPUP !!

訂閱成功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