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齡生活實踐:活躍老化的全球趨勢
圖片來源:Milken Institute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Aging
整理撰寫/ 潘詩均
關於活躍老化
聯合國大會早於1991年提出了「聯合國老人綱領」(United Nations Principles for Older People),以獨立、參與、照顧、自我實現與尊嚴五大原則,確保高齡族群在生活上能獲得適當的需求滿足,隨後更將每年10月1日定為「國際老人日」(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),呼籲各界持續關注世界人口高齡化的議題,期待共同創造一個不分年齡,人人共享的社會。依據前述原則,世界衛生組織(WHO,2002)闡述活躍老化的實質內涵,除延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(OECD)於 1998 年的「活躍老化」(Active Ageing)政策架構,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終極目標,致力於提高各種有助於提高老人健康、社會與勞動參與以及安全的機會。歐洲經濟委員會(UNECE)更進一步將活躍老化的實質內容轉化成「活躍老化指數」(Active Ageing Index, 2012),利用22項指標來衡量各國高齡人口在各領域活躍的情況,作為國際性比較的標準化參考數值,值得各國政府借鏡。
創齡-再創新人生
當跨過法定年齡65 歲的門檻後,年齡所帶給人們的自我認同之轉變,其社會性的意義事實上遠高於生物性的差異。就生理層面而言,由於整體健康壽命之提升,即使達到某個年齡階段而被視為老人,其生活可自主的程度並不會急速下滑。根據內政部(2017)老年健康狀況的統計資料顯示,有46%的65歲以上高齡人口認為自己「身體健康良好」,生活起居皆可獨立自理。他們有著健康的身體以及充裕的時間,退休後對工作與嗜好依舊抱持著濃厚的興趣,仍想繼續從事體力範圍內能夠負荷的社會活動。
如果我們對於「老」的想像還停留在負擔、退化、死亡、危機等字眼與生理特徵的刻板印象,低估了高齡者對於家庭及社會的貢獻,間接也會促使部份長者限縮個人的社會參與和生活型態。如同「創意老化」(creative aging)與日本「創齡」一詞所要傳達的主要意涵,希望從正面角度思索人生課題,不讓年齡成為限制個人生活與發展的阻礙,扭轉主流社會對於老年的想像與認知,開創第二人生。
活躍老化的具體行動
當全球人口老化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趨勢與潮流,跨國組織也開始注意到相關議題,如何將高齡人力資源的開展策略與活化運用,將是各國未來推動高齡者就業的發展基礎,處處顯示活躍老化所關切的焦點,已逐漸由個人層面擴展到社會層面。美國米爾肯研究院的高齡化未來中心(Milken Institute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Aging)致力於推動健康、具生產力、有明確目標的高齡化生活理念,讓年長者過著有目標、有意義、有生產性的生活,為晚年帶來新的生命意義(Purpose of Life,2016)。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企業安可組織(Encore.org)則透過媒合平台,帶領50+熟齡族群重新進入就業市場,協助即將退休的專業人士轉入非營利機構,利用人生下半場從事社會創新,證明高齡人口也能藉由勞動參與的方式,繼續傳承工作的專業知識與人生經驗,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一部份。
除了參與勞動市場外,耶魯大學法學博士Edgar S. Cahn從共同互助(reciprocity)的概念,構思出「時間銀行」(Time Bank,1980)的社會服務方式,強調人力時間投入的價值,而非以傳統貨幣進行衡量與交換。服務提供者可以把參與服務的「時間」轉換成「時間貨幣」(time credit)存入時間銀行,未來可以使用這些時間貨幣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服務。這種與他人產生關心與情感連結的社會服務型態,能開發社區裡的資源及人力,亦可協助熟齡族群重建生命的尊嚴與價值。
圖片來源:Milken Institute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Aging
活出生命的無限價值
退休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,若以現在的平均壽命80歲來計算,每個人退休後至少都還有15至20年的後半人生要渡過。哈佛大學著名的成人發展研究(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)經過75年的觀察,從人們的早期生活經歷中找到幸福人生的線索,了解到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帶來幸福快樂與健康長壽。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歲月的長久,如果可以用人生經驗,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,不論是擔任志工或運用個人專業,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,延伸自我的價值,那麼,縱使即將邁入老年,也能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尊嚴,讓退休後的人生舞台更加寬廣。
圖片來源:Milken Institute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Ag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