享受此生最自由的時刻
新冠肺炎爆發以來,不少事情得到了確認,就是:有些工作不一定要到辦公室,有些會議不一定要開,有些聚餐不一定要坐在一起完成 ⋯⋯
也就是說,很多事靠上網就可以解決了。我預期疫情過後,會留下三件事,一・遠距工作增加,二・試圖辨別真或假新聞,並且學會不盲從的人會漸增,三・學會獨處並且自得其樂,會漸漸被接受,一種生活的哲學,不再視為太宅、怪胎。
但是有人會在家裡悶到發慌,惶恐不知要做什麼。還有人拼命滑手機,蒐尋最新疫情、搶購情報,從台灣關心到亞洲以至全世界,再忙著傳給別人,大家傳來傳去,更加慌張了。該怎麼辦?
身為學傳播的人,我是正反意見、各顏色媒體都看,然後加起來除以二,再打個折的。我既不輕易相信網路所言,尤其是鄉民所言,(英文叫做hater,有仇怨有酸氣的人,即可知完全不需理會),我也從不張貼可能具爭議性的文章,對負面事件也從不按讚,負面的留言一律不回應,白目的激烈的帳號一律封鎖。
因為,說實在的,除非你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人,否則真的沒有人在乎你怎麼想,所以何苦一時不爽,就立刻上網發作。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悲憤上,心靈力量會把我們帶往悲憤狂亂去。
至於生活,我選擇大致知道外界脈動即可,但每天該做什麼,還是要做。我花很多時間獨處,覺得快樂得不得了。不過有時還是到大自然走動,跟人說說話,人畢竟不是孤島。
現年73歲的美學家蔣勳,67歲時帶著筆、墨、幾本書、簡單的行李,搬到台東的小農村:池上,跟著農民作息,重新找回身體的自然秩序。
每天早上,他沿大坡池走路兩小時,跟居民閒話家常,比如去豆包店看店家做豆包,買幾個吃吃,再去書店晃悠晃悠,下午進畫室作畫,一畫就五個小時,一年後開了畫展,出版了新書。 「生活,就是靈感。如果沒有生活就沒有靈感,」他說。
作家黃淑文每日聽經,靜心禱告,做 108個大禮拜,迴向給這次瘟疫受苦的眾生,並且繼續寫作。她的經驗是有很多事要做,祈禱,靜坐,練瑜珈,做運動,唱歌,聽音樂,看影片,做好吃的東西,過更簡單的生活⋯⋯
因為她認為,最強的免疫就是清淨心,能夠化解毒素的是慈悲心、是愛心,焦慮時就依自己的信仰,去靜坐禱告,為大家祈福,並且把自己照顧好,早日度過這次危機。
以上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「孤獨和寂寞不一樣」,寂寞使人發慌,孤獨則是飽滿,享受做自己,享受和自己相處的心靈的自由。最簡單的生活,就是富足。
衷心感謝這株病毒,它讓我們學習慢下來,空出來,迎來此生最自由的時刻,自由地走路,自由地讀書看電影,全心全意地生活,吸取新的養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