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年紀越大,越需要出去旅行?
台灣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出現在科隆街頭的地景藝術中。(圖片來源:許華倚提供)
本文轉載自《康健》名家觀點
文/ 許華倚 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
印象中去德國出差有6、7次,最後一次是6年前的事了,這週在德國卻有種親切的陌生感,有人說「風景依舊,人事已非」,其實是心境不一樣了吧!
在這裡像是個文盲,同樣是A到Z,組合起來卻沒有一個字看得懂,更別談飲食、建築、人文等差異。從科隆大教堂的莊嚴朝聖、萊茵河畔的優雅漫步、漢堡移民的倡議遊行,到美式文化的積極滲入,感受到在多元環境中生存並不容易。
德國科隆大教堂為世界第3高的教堂,建於13世紀,1996年聯合國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(圖片來源:許華倚提供)
一方面很慶幸自己生在台灣,享有很多的便利與很好的服務,另一方面也提醒自己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,忘了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和你可能有不同的價值觀。
旅行,或許本身就是個驚奇,除了眼簾所收的景緻外,與你朝夕相處的團友、火車對坐的陌生人,甚至賣德國香腸的服務員,這些人際互動可能都是牽動情緒的關鍵。
印象中去杜賽道夫的高鐵上,和一對約70、80歲的夫婦對坐,彼此四目交接了好一陣子,終於這位西裝畢挺的先生先開口了:
「Do you speak English?(你會說英文嗎?)」
「Yes, I do. (會,我會)」我回答。我接著問:「Do you speak English?(你會說英文嗎?)」
「Yes, I do because I am English. (會,我會,因為我是英國人)」他開心地回答。
於是我們像是在這異地中,找到彼此共同點的夥伴般聊了起來!
德國高鐵(ICE)遍及德國約180座ICE車站和6個鄰國。(圖片來源:許華倚提供)
說到德國食物,很容易聯想到香腸,火車站中大排長龍的店家不外乎也是德式香腸,看著牆上多種香腸菜單,不知道從何點起,帶著期待的心情詢問店員,卻換來冷冷的一句:「你看好再來買。」不死心的我又排隊繼續詢問:「可以麻煩您推薦嗎?」得到的回答是:「我沒有時間。」經過第3輪排隊,最後選到了最不愛的咖哩香腸,實在好鹹又好辣呀!
你的身體也因為時差與環境變化,傳遞著一些訊息:過敏體質的我一來到科隆,鼻子就用打噴嚏的方式提醒我它的存在,吃了有名的點心與在地水果後,突然急性過敏,噴嚏連連,眼睛和雙頰發腫,緊急用感冒藥與靜坐調息讓自己穩定下來。過程中,想起魯米的《客棧》這首詩:
生而為人就像一間客棧
每天早晨都有新的訪客光臨
歡愉,沮喪,與苛刻
乍現的覺醒
就像意料之外的訪客
歡迎並款待所有客人
縱然來者是一大群憂傷
爆裂橫掃你的房屋
使得家具無一倖免
仍要敬重每一位賓客
他或許為你除舊佈新
帶來新的喜悅
不管來客是惡念,羞慚,還是怨懟
你當站在門口笑臉相迎
請他入內
對任何來客都要心存感念
因為每一位都是上天派來指引的嚮導
其實「人」字不過就兩撇,可以如此脆弱,也可以因為對一個心念的執著把自己變成銅牆鐵壁,困在裡面多年,讓他人不易親近。
有人說,年紀越大越固執,我想其實是累積多年的人生經驗,有更多元的思維與價值觀,所以相較於如張白紙的小孩,面對長者,更需要多點包容與同理吧!
看到德國的青銀社會住宅,有健康、亞健康、失智者與戰後寡婦共住,而且這個創新住宅的設計重點是「讓他們可以住到臨終」。
聽完導覽介紹後,我最好奇的是居民們會吵架嗎?執行長很務實地回答:「他們和一般人一樣,吵架是無法避免的,就彼此學習包容。」
漢堡青銀社會住宅鄰近大學,地理位置方便舒適,看起來就像是一般的住宅。(圖片來源:許華倚提供)
出來吧!有機會去看看不同族群、年齡、文化,體驗不同的摩擦與碰撞,你會發現打開心房的那一瞬間,僅僅只是接受差異的存在,而不一定要認同,開心就跟著來了!
漢堡河畔餘暉一角,愜意,引發思考空間。(圖片來源:許華倚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