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觀點 / 名家觀點

【堅叔瞭望台】協助他們走最後一哩路

文/ 黃勝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

出處/ 時報周刊第1870期

 

碰到困難的案例,常常左轉不是,右轉也不是,開刀不是,不開刀也不是。我通常會視病患狀況提供適當的建議,協助決策。我會直截了當地問病人:「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?」「你知道自己還能活的時間有限嗎?」
 
很少有醫師像我一樣,願意當烏鴉告訴病人真相,請他們想清楚在人生最後一哩路,到底是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多陪自己的親人,還是浪費奔波在各醫院求診。
 
我最近碰到一個病例,這位病患已是頭頸癌末期多處轉移,接受過所有治療,估計最多只剩下四至六個月的生命。近兩年來因為頸椎骨刺壓迫神經導致行走能力逐漸變差,生活不便,其他醫院的醫師告訴他不接受手術治療不會好。
 
那天,他來找我尋求手術第二意見,看著一疊厚厚的病歷,我快速翻閱,抬頭看著他,眼前這位年僅五十六歲的病人,問我如果頸椎不開刀,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他的問題?
 
我隔著鏡片看著他說:「你知道自己的病情嗎?」他點點頭。我接著問:「你的生命有限,你知道嗎?」
 
病人回答:「四到六個月。」接著問我:「頸椎不開刀會不會好?」
 
我直接回答:「不會好。」
 
「那只有開刀囉?」他接著說。
 
我說:「你只剩四到六個月可以活,你還要花一個多月的時間接受治療嗎?花這麼多時間到醫院看病,搞不好最後有一半的時間在醫院陪我,你覺得值得嗎?」
 
他思考了一下,跟我說:「謝謝你,一語驚醒夢中人!我決定要減少到醫院的時間,好好回家陪親人了!」
 
看到病人離去的背影,我心裡非常的難過,我們的醫學訓練了一堆專家,卻沒有一個人告訴病人醫療的極限,讓他一直在腫瘤科、復健科、神經科、神經外科間遊走。
 
走遍各科並沒有解決他的問題,反而讓他更焦慮,一再找各科醫師診治,最後的結果是,減少了他與家人相處的時間,甚至沒有機會完成心願。
 
幾年前,曾有一位腦幹長腫瘤的病患,因腫瘤的部位很複雜,開刀風險高,也無法做放射治療,病人陷入決策困境。我問他最大的心願是什麼?他說,「六個月後看到兒子出生。」我建議先不要冒險手術,鼓勵他每天寫一封信給還未出生的小孩。
 
他心裡有了目標,每天寫一封信給未出生的小孩,他也看到小孩出生,這段期間他寫了兩百多封信給他的孩子。小孩滿月,他送來油飯謝謝我:「不管未來如何,至少我目前每天可以逗逗我的兒子!」
 
這是每一位醫師都要學的,醫師不只要會救人,也要學會如何開口跟病人談壞消息,讓病人有最壞打算,最好的期望,而不是採取迴避的態度,以至於病人或家屬,無法在訊息透明之下,做出最好的決策。

 

本文轉載自時報周刊

<< 上一則 回列表頁面 下一則 >>

其他您可能喜歡的文章

NEWS LETTER

揚生風箏報

加入揚生健康電子報,我們將不定時提供您關於健康活動的相關報導,讓您的健康 UPUP !!

訂閱成功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