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觀點 / 名家觀點

【堅叔瞭望台】人生必修四堂課

文/ 黃勝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

出處/ 時報周刊第1906期

 

前陣子,無意間接觸日本作家長尾和宏所寫的《善終,最美的祝福》,他是一位開業醫師,在醫學中心服務時,接觸過不少末期患者,一直很想為這些病患提供安寧居家服務。

三十六歲那年,他離開醫院在尼崎開業,專做居家安寧醫療,讓生命末期的患者都能「平穩善終」。他在書中提到一個案例,讓我印象深刻,一百歲的時田先生,清醒時,常跟家人說:「希望可以死在家裡,讓家人送我最後一程。」

有一天,時田先生過年吃麻糬噎住喉嚨,呼吸道阻塞缺氧昏迷、量不到脈搏,家人焦急地打電話問長尾和宏醫師:「到底該不該叫救護車?」長尾醫師明確地告訴家屬:「如果叫救護車,表示你們希望進行急救,急救成功,病患身上以後可能插滿維生系統,你們可能要考慮清楚。」類似這樣的情形,對於身體日漸衰退且可能近期內死亡的病人,如果不假思索,送醫院急救是必然的結果。

 但不論急救成功與否,病人還是受苦了!因此,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,就必須做好情境演練。以家父為例,早在死亡一年前,我就不斷告訴母親,「爸爸隨時會成仙,如果發現時已沒脈搏,打我的手機,千萬不要打一一九。因為打一一九一定送醫院急救,讓病人承受莫大的痛苦。」

時田先生的例子,在台灣也相當常見,很多病患已明確表達,想在家善終;但在衰退過程中,卻因病情突然惡化,子女怕不馬上送醫急救,會被親友視為不孝,心裡很掙扎,最後選擇急救,看到病患受盡折磨才後悔不已。光有決策,但沒計畫,要善終也不容易。

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死亡方式,拒絕生命末期的維生治療,不想死前承受不必要的痛苦。重點是,也要擬訂死亡計畫,應付各種不同的情境,如此才有機會善終。我跟醫學生演講時常告訴他們:「醫師常掉入治病救命的迷失,常教人如何長命百歲,卻很少醫師教民眾如何面對死亡、準備死亡。」 

很多醫師都忘了,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,醫師除了要會治病外,面對死亡,醫師應更謙卑、更有同理心,跟病患及家屬一起共同追求平穩的臨終生活。從事安寧雖然很辛苦,但也讓醫師從中獲得欣慰、快樂。

從重症轉到安寧之後,讓我覺得很「窩心」的是,病患家屬在病患過世後,還會跟醫護人員保持聯絡,成為好朋友。每周三我在台大醫院有門診,病患家屬知道我喜歡喝咖啡,三不五時會帶咖啡來看我,開玩笑說:「昨晚父親托夢給我,叫我要好好謝謝你。」 

雖然只是一杯咖啡,卻讓我的心充滿暖流。人有生就有死,為了活得盡興,大家應趁身體健康時,好好想一下,如果有一天,你發生意外,你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下車。

 

(本文轉載自時報周刊)

<< 上一則 回列表頁面 下一則 >>

其他您可能喜歡的文章

NEWS LETTER

揚生風箏報

加入揚生健康電子報,我們將不定時提供您關於健康活動的相關報導,讓您的健康 UPUP !!

訂閱成功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