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觀點 / 活動報導

老之將至 但老為何物?

揚生慈善基金會內部訓練,邀請到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,一起探討「何謂老」?老化為何?而我們又該如何抗老?陳醫師本身在高齡醫學中的專業,將許多艱難的理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,讓揚生的夥伴們受益良多。

 

人口快速高齡化解方-延緩老化

 
2010年,台灣老人人口比例只有10%,2025年老人人口比例將提升到20%,有近五百萬的老人人口成長。然而,現在不論是鼓勵生育或是移民政策,都已經無法改變台灣老化的速度,因此,最快速的解決方式就是「延緩老化」,讓老人不老,每一個老人可以自己照顧自己,不再是人口負擔,而是照顧者。

 

失能預防比疾病預防更重要


許多疾病確實和高齡相關,因此年長者有些疾病都是正常的,而我們常把重心放在如何預防疾病,但其實高齡者可以靠著藥物以及良好生活習慣、飲食、運動來控制病情,一但失能了,開始臥病臥床,沒有自理能力,根據實驗顯示,失能者僅三成存活力。因此「失能」才是最大危機,預防失能比預防疾病更重要。

 

健康來自活耀的生活


陳醫師又舉例來說,A婆婆75歲,有兩種慢性疾病,一餐吃五顆藥,但每天都有活動,參與志工活動,學習新事物;而B婆婆76歲,沒有慢性疾病,但每天只在家裡看電視,足不出戶。請問AB婆婆哪位比較健康呢?答案其實是A婆婆,健康的生活不是只用疾病來計算,而是活耀的生活才是關鍵,才能最有效的預防「老化」。

 

預防老化從增強健康壽命開始


陳醫師也特別說明:「老天爺是公平的,我們所有器官是夠用到我們離開的那一天,而器官的退化是來自於疾病,並不是老化。」過去25年,人類平均壽命增加了,但不健康壽命也增加了,台日韓普遍都有8-10年不健康壽命。舉例來說如果55歲開始發病,一直到77歲離開人世,這中間只有55年健康壽命,卻有22年不健康延長的壽命,這是醫學進步的地方,也讓現代醫學開始反思這樣的醫學是否真的成功?因此我們希望可以從預防老化,讓疾病可以延後發病,可能65歲發病,但透過良好生活習慣控制,78歲離開,讓健康壽命整整多增加了10年。

 

身體裡的醫生與外面的醫生都很重要


我們沒辦法控制生命的長度,但可以控制我們的生活品質,從健康生活做起,再配合醫療體系,最後是善終,這樣就是一個預防老化理想的整體規劃。
陳醫師也很認同揚生「自癒力」概念,並說明揚生現在所在做的就是「健康生活」,讓長者能從社區開始接觸健康生活,規律運動、社會參與活動、適當運動、優質飲食,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並且維持實踐在日常生活中。健康生活是最前端的預防,也是費用最低成效最大的第一關。而醫療體系也需要整合醫療與照護,提升生活品質與健康餘命,讓身體裡的醫生與醫院裡的醫生一起合作,才能更有效的延緩老化。醫學的訓練讓每個醫生很會救人,延長生命時間,但其實生命應該是要讓生活品質維持到最後一刻,讓每個人都可以走到最後善終。
    

 

理解老化過程 才能真正同理


即使我們努力延緩老化,但老化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,因此我們需要更了解老化造成的困擾,進而改變環境並製造更友善的環境,協助長者自立。老化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瞳孔對光調節能力下降,因此當長輩在大太陽戶外走進室內時,一時之間對於室內較暗環境會忽然看不清楚,解決辦法是將室內光漸進式照亮,協助長輩瞳孔適應。我們都沒有老過,也不會了解老化造成的困擾,如果只是一昧地覺得長輩需要幫忙,也會讓長輩覺得自身的老化好像造成身邊人的困擾。陳醫師又以重聽來舉例,很多人都以為講話一定要很大聲,但其實聽力會從高頻率先受損,因此與其放大聲音,不如降低音調,中低音的說話頻率更讓長輩覺得舒服,如果能面正面溝通,那問題又可以減少更多了。


 

身心無齡才能真留齡


現在對於老人的定義歲數在65歲,但當時人類平均壽命只47幾歲,如果以現在的平均壽命80歲來看,65歲還是老人嗎?年齡只是一個數字,心境決定你的年齡,身體的老不是老,心境才決定自己老不老,現在要開始翻轉大家對老人形象,讓老人有更多正向指標,讓他們更願意追求夢想,更願意實踐自癒力,當身心可以無齡就能達到真正的留齡。

<< 上一則 回列表頁面 下一則 >>

其他您可能喜歡的文章

NEWS LETTER

揚生風箏報

加入揚生健康電子報,我們將不定時提供您關於健康活動的相關報導,讓您的健康 UPUP !!

訂閱成功 !!